香港視覺藝術評論培育計劃 – 寫作人招募 / 與藝術家對談 — 張㯋曦 (Natasha)(撰文:Syche Shum)

香港視覺藝術評論培育計劃

寫作人招募


與藝術家對談 — 張㯋曦(Natasha)

撰文:Syche Shum

筆者第一次認識張㯋曦(Natasha)的作品是在Para Site 的「Noble Rot 貴腐」展覽。她的《to prime II》是一組包含一套五幅印相以及一組燈光設計 的裝置。紅藍交替的光,以及放置於視線高度以下的影像作品,俯身細看可見到影象由不同的印刷術製作而成。作品引起筆者的好奇心,決定要與藝術家展開對話,了解物料運用與製作方法背後的因由。

《to prime II》之前奏

筆者:「Noble Rot 貴腐」展覽的作品名稱是《to prime II》相信是《to prime》的延伸?

Natasha:《to prime》是一份我没有公開的作品,而在那之前我還做了一個行為藝術名為《to study》,曾經在富德樓的Negative Space 播放過整套《to study》的錄像。《to study》這次行為藝術我將明膠塗抹在身上,待它乾後,我就利用炭筆沿著身體畫,再叫朋友順著我手筆觸拍攝。

《to study》藝術家正在用炭筆沿著身體畫上記號 / 擷取影片截圖自張㯋曦個人網站

筆者:《to study》使用的明膠和《to prime II》使用的明膠有甚麼不同?

Natasha:《to prime II》所使用的明膠是我使用動物結締組織煮熬的,而《to study》的明膠則是使用現成購入的粉末製造出來。

筆者:所以《to study》是指「to study your body」? Natasha:差不多吧,《to study》是指繪畫上的「to study a subject/ an object」。當時我正在構想我與鏡頭的關係,我畫在身上的筆觸軌跡其實是跟著朋友手上的錄影機外形而畫,但同時觀眾透過鏡頭看到的就好像是鏡頭跟著我,那是我與鏡頭的一場對談。

《to prime II》作品全貌,遠觀看到紫外線燈勾勒形態像是豬隻 / 圖片提供:Para Site

筆者:那《to prime》是一個怎樣的作品?

Natasha:《to prime》同樣使用了明膠,我把明膠倒在身上,然後用手擦,過程就像是給畫布塗底漆一樣(prime a canvas)。在西方繪畫中,在畫布上作畫之前,最好先塗上底漆,如果是畫油畫,則可以塗上兔皮膠。像石膏、漿膠這樣的底漆可以使畫布表面變硬,使畫布更有質感,有助作品中的顏色脫穎而出。即使是中國畫顏料的原料都取自大自然,採用天然礦物和植物,經過精細研磨和漂洗,調以高級明膠煮煉而成。透過特別調配的顏料,中國畫卷的顏色才可達至千年不敗。就跟這個以畫布作畫的概念一樣,只有使身體表面變硬,我才可以更容易將「記號」(marks)留在身上。所以《to prime》跟《to study》的概念其實非常相近,跟最近的《to prime II》可以算是同一個系列的作品。

藝術就如一場化學實驗

作為没有繪畫經驗的筆者,經過連翻問答,總算理解「to prime」的意義。而《to prime II》似乎是把底油、底色的概念伸延至攝影之上。

圖上作品使用了玻璃碳素印相(Carbon Print),圖下作品則使用了鐵銀法印相 (Kallitype)  / 圖片提供:Para Site

筆者:你是如何構思《to prime II》的呢?

Natasha:創作《to prime II》時我是在想攝影呈現的模式又可以分幾多種呢?用明膠與不用明膠的分別又是甚麼?這個過程就像一場化學實驗。明膠放攝影上同樣有鎖住顏料的作用,玻璃碳素印相(Carbon Print)這個方法將顏料(通常是碳黑)鎖在硬化的明膠層中。利用光敏化學物質與之結合,然後與負片直接接觸暴露在紫外線燈下待顯影。碳印很特別,基本上這可算是一種攝影過程,不依賴其他化學物質來穩定或阻止圖像的進一步顯影,所以圖象不會輕易被損壞,亦因如此,它非常具有存案性。但例如鐵銀法印相 (Kallitype),則是利用其他化學劑而没有用到明膠去幫助呈現影象。我正在嘗試以不同的方法去將影象存檔。

以物料訴說攝影與繪畫的歷史

《to prime II》 燈罩靈感來自濕貨市場的肉檔 / 圖片提供:Para Site

筆者:之前的作品一直是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媒介,今次加入攝影,為何有這個想法?你認為明膠與你的關係是甚麼?

Natasha:用自己的身體的確是創作的主軸,今次的嘗試是把豬作為拍攝對象,是我想更加直視各樣物質的根源, 所以整套作品除了五幅印相之外,我亦添加了使用過來顯影的紫外線燈、黑房中的燈泡、當然還有被我煮沸成明膠的乳豬影象。這些質料都為促成作品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卻長期遭忽視。我總是由自身的小習慣而得到靈感 — 搣手指甲這個壞習慣讓我開始對指甲這種蛋白質聯想到人體的骨膠原、以至由動物屍體的殘留物明膠。使用明膠在不同地方就如跟它互動溝通。 Natasha 的創作,除了如她所說是一場化學實驗外,亦似是個為繪畫以至攝影尋根的過程吧?她透過「再現」的方式,將作品焦點聚集在那些對作品的創作過程重要,卻長期被忽視的中介物上。明膠在她的作品中重複出現,使至媒介所隱藏的殘酷性亦反覆被掀動起來。Natasha 提到:「我的一位繪畫教授是一個純素主義者,他說他最遺憾就是不能放棄布畫上使用的兔皮膠。」在《to prime II》中,觀眾幾乎不能清楚看見那被屠宰和分割的乳豬影象。大抵藝術就是不能避免地生產一種抽象的暴力?Natasha 没有在作品中正面回應,就留白給觀眾思考吧。



.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